烂尾楼集体停贷的烂尾楼集风波,正在逐渐波及到金融系统。体停
7月14日开盘后,贷风多家上市银行股价下跌。波或截至上午收盘,将引A股跌3.77%,发预报36.47元。售制、改革、烂尾楼集等多只个股跌逾3%。体停午间,贷风、波或、将引兴业银行等发布公告回应此事,发预上述银行均表示总体风险可控。售制
同天晚上,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回应,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,加强与住建部门、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,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“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”工作。
然而,停贷背后的法律和经济影响仍在持续,业内所分析的此次风波,是否为下一步现房销售改革提供新的机遇,仍在众说纷纭。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,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改革,再次进入了深水区和艰难期,在“房住不炒”的大背景下,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快速深度洗牌的进程。
数据:“强制停贷”楼盘已达106个
7月14日,在石家庄,一个名为“锦融尚御三期”(也称赫石府)的项目上,同样公布了业主发布的强制停贷的公告书。
公告中称:广大业主考虑到长安区政府在7月9日高营镇政府举行的赫石府业主代表会上的承诺:项目会在2022年10月份全面复工,项目开发商会在审计后(审计需要1—2个月)进入破产程序。如果2022年10月项目没有全面开工、开发商未进入破产程序,全体业主会将会于2022年10月底正式停止还贷,所造成的后果由各位违法单位承担。
无独有偶,7月12日,昆明蓝光德商天域业主发出强制停贷告知书,成为昆明第一个加入“强制停贷”潮的楼盘。
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7月13日,业主发布的强制停贷楼盘个数已达106个。其中,河南、湖南和湖北等地,成为烂尾楼集体停贷的重灾区。而包括恒大、新力、绿地、蓝光、富力等一线品牌房企,则成为业主强制停贷的房企重灾区。
追溯:强制停贷背后的博弈
从单个烂尾楼项目集体强制停贷,到呈现全国蔓延之势,只用了一个月时间。要知道,强制停贷,哪怕是烂尾楼的停贷,在之前都属于违法行为,为何突然集中爆发呢?
房掌柜梳理此次风波发现,打响全国强制停贷第一枪的是:2022年6月,江西景德镇恒大珑庭900多户烂尾楼业主掀起的“停贷潮”。
网上流出的一份《强制停贷告知书》显示,景德镇市某楼盘业主决定与2022年11月强制停贷,业主称,该项目去年5月就停工了,后来在地方的主导下陆续复工,但是今年6月开始再次全面停工。
这份强制停贷告知书很快在网上刷屏,不少烂尾楼业主受到了启发,随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烂尾楼相继被业主们决定强制停贷。
但在此之前,针对烂尾楼的强制停贷,发生了全国闻名的停贷诉讼案:今年2月初,在一起因楼盘烂尾而导致业主停供的案件中,嘉兴中院二审的判决结果为,开发商因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无法向交付房屋,致使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,购房者主张解除个人购房借款及担保合同,依据充分,应予支持,故开发商应承担剩余贷款的还款责任。
于是,在嘉兴诉讼案胜诉后,求助无门的烂尾楼业主们,自发开展了强制集体停贷的维权之路,虽然看似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无奈之举,但给迟迟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的现实,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。
而在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(2019)最高法民再245号判决中明确:烂尾楼风险不应当全由购房者承担,因为开发商烂尾导致房屋无法交付,致使预售合同、借款合同、抵押合同解除的,应由开发商将收取的购房贷款本金及利息返还担保权人(贷款银行)和买受人(购房者),而买受人不负有返还义务。
分析:集体停贷风波能换来现房销售改革吗?
实际上,烂尾楼停贷事件背后,是预售制度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。尤其在楼市的下行周期下,购房者对期房能否如期交房的担忧,则成为购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。
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个别业主停贷风波或从市场端加速现房销售制度落地。从购房者的选择偏好看,现在买家格外关注房企施工和交付进度,进而倒逼开发商销售现房,更倾向于选择央企、国企或有实力的房企。
而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则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表示,应该看到,引发强制停贷的根源有两个:一是开发商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无力继续开发,项目停工,引发烂尾风险;二是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预售制度。
经济学家任泽平更是直言:已经到了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时候了。他认为,从大开发进入存量时代,对购房民众不公平的预售制已经过时了,该取消了,改为现房销售。
7月14日,西安多部门印发了防范商品房延期交房增量问题工作措施的通知,提及要夯实银行责任。商业银行违反预售资金监管协议,未经辖区住建部门核实同意,擅自拨付监管资金的,应当负责追回资金,无法追回的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。
而西安的文件表明,各地政府已经对烂尾楼停贷事件高度重视,业内预计未来几日,各地或将出台更多针对延期交房等问题的处理办法,但是否会引发对预售制度的改革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
房掌柜将继续跟踪报道。
顶: 8踩: 59995
评论专区